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工作 / 正文

学然后知不足——2024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在宝鸡市图书馆参观学习

发布时间: 2025-04-16      点击量: 

4月14日,我集团硕士生导师姚军带领2024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前往宝鸡市图书馆进行学习。

(2024级古典文献学研究生在宝鸡市图书馆门前合影)

该馆地方文献中心工作人员李勃先生热情接待了姚老师和同学们,并向同学们讲解了古籍的相关知识。李勃先生向同学们解释古籍的时间界定以1912年为下限的三个原因,即该时间点是社会制度革新的节点、是新文化运动的萌芽期,也是西方文化入侵下传统书籍形态的现代转型期。向同学们介绍了古籍存藏的基本情况。2007年,在国家图书馆成立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对古籍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和系统建设。这项工作有两条主线,第一是建设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第二是进行古籍真伪的鉴定。其间,他还介绍了陕西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宝鸡市存藏古籍的单位,宝鸡市图书馆就是陕西省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之一。

李先生重点向同学们介绍古籍版本鉴定的相关知识。首先,他对残本和孤本版本鉴定的必要性进行了说明,残本内容残缺、孤本无对照本,都需要版本鉴定。随后,李先生阐明古籍版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他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例子使同学们对古籍版本鉴定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李先生还告诉大家,“认识古籍就是版本鉴定的一个过程”,他引导同学们观赏触摸真实的古籍,在与实物的接触中全方位地认识古籍。李先生以清嘉庆辛酉年(1801)宏道堂藏本冯李骅评辑《左绣》为例,告诉同学们古籍版本鉴定应注意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应关注古籍的卷首、正文、牌记及序跋等内容,形式上应注意古籍的单页版式、外形结构、内部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其中,他还特别提到了刻工在古籍版本鉴定中的重要性,刻工的姓名和刻书风格是版本鉴定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姚老师在李先生带领同学们观摩古籍的过程中也引导同学们动手查阅相关信息,并根据古籍牌记上的人名和年代综合判断古籍的出版年代,锻炼了同学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后,在姚老师和李先生的示范引导下,同学们分别对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何锡爵撰《宝鸡县志》、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查礼撰《铜鼓书堂遗稿》和清嘉庆辛酉年(1801)宏道堂藏本冯李骅评辑《左绣》等珍贵藏本进行了细心研读,对古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探查,并且互相交流探讨鉴定古籍版本的相关因素。

这次的课堂通过“馆院协同、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使我集团古典文献学学生在古籍收藏室中与古籍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构建起版本学知识的具象化认知体系。在这种“眼观版本特征、手触纸张肌理、心悟文化脉络”的学习实践中,古典文献学的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拓展了知识面,也锻炼了实践能力。(文/孙锦月 图/郝婕、王笑雪、姚军 审核/孙立)


下一条:我集团研究生参加《把光带给你——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会员优秀作品选》出版发布暨文学创作培训会

关闭